牙齒結構:牙冠、牙頸、牙根
從上到下看一顆牙齒,大致可以分為三個區域:牙冠、牙頸和牙根:
牙冠 (Crown)
牙齒的可見部分是牙冠,它的主要功能是咀嚼食物。門牙的錐形牙冠非常適合用來咬食物,臼齒的咀嚼面則負責磨碎食物,讓食物容易吞嚥。
牙頸 (Neck)
牙頸位於牙冠和牙根之間。健康的牙頸會被牙齦所覆蓋,因此可以得到良好的保護,免於受到外部影響。然而,當牙齦萎縮而讓牙頸外露的時候,就會引起疼痛,並對冷熱和酸甜食物敏感。
牙根 (Root)
牙根完全被覆蓋在牙齦裡面。由於牙根會緊緊地固定在顎骨中,因此可以將牙齒牢牢地固定在適當的位置上。門牙通常只有一個牙根,而比較大的臼齒則有多達四個牙根。牙根能為牙齒提供營養、血液和淋巴液,讓牙齒保持健康和活力。
牙齒結構:牙齒的可見部分
牙齦 (Gums)
牙齦覆蓋住牙頸,能保護牙齒底層和顎骨免受細菌的侵入。健康的牙齦呈淡粉色,摸起來很結實。牙齦如果發炎,會出現發 紅、腫脹和出血等症狀。
琺瑯質 (Enamel)
琺瑯質是牙齒結構的最外層,包覆著牙冠。由於它幾乎完全由礦物質氫氧基磷灰石所組成,因此是人體中最堅硬的物質。我們日常的咀嚼和各種其他因素,會讓琺瑯質出現細微小孔洞,使得牙齒的各個內層逐漸失去保護。
齒裂隙 (Tooth fissures)
臼齒上的小凹槽稱為齒裂隙。雖然這些凹槽有助於我們咀嚼食物,但同時也很容易導致蛀牙。因為這些凹槽可能深達1釐米,刷牙也無法清理到這些地方,因此牙菌斑很容易殘留在這裡,最後導致常見的咬合面蛀牙。
牙齒內部結構
象牙質 (Dentine)
象牙質位於琺瑯質下方。它由大約2/3的氫氧基磷灰石n所組成,是人體中第二硬的物質。我們的身體無法重新製造琺瑯質,但是卻可以不斷地製造象牙質。有許多的細小神經纖維會穿過象牙質,我們稱之為象牙質小管或象牙質管道。如果琺瑯質受損並且讓象牙質小管外露的話,外部刺激就會通過這條途徑傳遞到牙齒內部,造成牙齒敏感。
牙髓 (Tooth pulp)
牙髓被牙齒的硬質物質所覆蓋住,並且位在我們稱之為牙髓腔或牙髓室的空間裡面。牙髓是一種柔軟的凝膠狀結締組織,由血管、淋巴和神經纖維組成,因此經常被誤稱為牙神經。琺瑯質會一直延伸覆蓋到神經和血管進出的根部通道,以此來保護牙齒。這個敏感區域的發炎症狀(牙髓炎)通常是由未經治療的蛀牙所引起的,症狀是劇烈的牙痛以及對溫度和壓力非常敏感。
牙骨質 (Root cementum)
牙骨質是牙周組織的一部分,圍繞著牙根和牙頸生長。除了纖維、組織和水分之外,牙骨質還含有高達 65% 的氫氧基磷灰石,因此它與骨骼的結構十分相似。牙骨質的功能之一是固定所謂的夏貝氏纖維 (Sharpey’s fibers),這些纖維具有彈性,能讓牙周組織可以靈活移動,同時也能減緩咀嚼時所產生的壓力。
顎骨 (Jawbone)
上顎骨和下顎骨之間是由一個關節相連起來的,使嘴巴能夠張開和閉合,可以咀嚼和研磨食物。顎骨的牙槽可以將牙齒緊緊地固定住,但如果牙槽發炎(牙周病),就會讓牙齒鬆動。牙周病是一種細菌性的發炎症狀,會讓身體的免疫防禦系統產生破壞骨骼的細胞(破骨細胞),最嚴重會導致牙齒脫落。
口腔護理和牙齒修復
刷牙是保持口腔健康和延長牙齒壽命的最有效方法之一。日常刷牙主要是針對牙齒的可見部位進行清潔,這些部位包括琺瑯質、齒裂隙、齒縫和牙齦,還有牙齦與牙齒的交界處的牙齦線也需要特別地清潔。
刷牙最重要的目的是清除食物殘渣,以及我們稱為牙菌斑的細菌沉積物。這可以保護牙齒和牙齦免受微生物的侵襲,並防止蛀牙或牙齦炎的發生。
細菌很容易聚集在牙齒表面和牙齦邊緣,它們以食物殘渣和糖份為食,分解代謝後就產生酸性物質。酸性物質會使牙齒的礦物質流失,並且分解琺瑯質中的結晶成分。如果攝取大量的糖份和酸性食物,就會加速牙齒礦物質流失。
久而久之,琺瑯質表面就會出現微小的隙縫或坑洞,細菌可以更容易地附著在這些地方,大大增加了蛀牙產生的機會。此外,其他刺激也可以通過琺瑯質中的細小孔洞進入到牙齒敏感的內層。這樣一來,當我們碰到熱、冷、酸或甜的食物和飲料的時候,就會引起牙齒敏感。
每日使用含有仿天然琺瑯質微粒(BioHAP)的牙膏,就能填補微小的孔洞和裂縫,進而修復琺瑯質的表面,不但牙齒感覺更光滑,更讓細菌難以附著在牙齒表面上,因此能夠:
- 減少牙菌斑和牙垢的形成
- 預防蛀牙和牙齦問題
- 舒緩敏感性牙齒症狀